大师风采|郭忠:“架起”城市的大师

发布日期:2022/11/22

郭忠,正高级工程师,注册土木工程师(道路工程),浙江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1984年毕业于福州大学道路与桥梁专业,随后进入华东院工作,先后担任专业所所长、交通院院长,华东院副总工程师,华东院副总经理。从事市政道路、隧道、桥梁、轨道交通的设计和研究工作38年,主持、参与国内外200余项交通工程的设计工作。为华东院市政交通领域的技术带头人,主持完成多项科研攻关,在高应力、高水压、突涌水条件下长大深埋隧道修建,城市复杂环境下桥梁、隧道工程的设计等方面取得多项创新成果,主持、参与的工程获得包括鲁班奖、詹天佑奖在内的20余项工程奖。任浙江省勘察设计协会市政分会会长、浙江省轨道交通建设与管理协会副会长、浙江省智慧轨道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杭州市勘察设计行业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电建智慧轨道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到大江大河去磨炼”

纵横交错的交通路网,是城市的血脉和骨架。在杭州,从杨公堤综合整治到包括万松龄隧道、九曜山隧道在内的环西湖隧道群,从天目山路提升改造、延安路综合整治到文一路隧道、紫之隧道、秋石快速路、德胜快速路,一项项为人熟知的市政交通工程背后,都有他忙碌的身影,他就是浙江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郭忠。

自1984年大学毕业入院以来,道路与桥梁专业的他,就一直在交通与市政工程领域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正如他所说的“学了交通专业,就对这个专业有割舍不掉的情怀”。一方面,他承担了金山、滩坑、珊溪、天荒坪、锦屏二级等水电站工程的场内外交通和施工总布置等设计工作,穿行高山峡谷,将天堑变通途;另一方面,他为连通城市精思巧构,以快速路、高架桥、隧道、轨道交通为线编织路网,使人们出行更便捷、更快速、更通畅。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华东院交通专业涵盖在水电工程的施工专业中,主要的工作内容就是水电工程的场内外交通。用郭忠的话讲,“这些是在室内游泳池里游泳,我们希望到大江大河去磨练”。作为华东院市政交通业务的奠基人,世纪之交的2002年,他带领着十几个敢拼敢闯的交通专业青年,成立了市政交通设计事务所,后来发展成为华东院今天的交通市政工程院。人心齐,泰山移。大家对交通专业的热爱和倾注,与干事创业的热情一拍即合,趁着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东风,华东院交通院迎来快速发展。

成立后不久,他们承接的第一个“大项目”,就是西湖杨公堤工程恢复设计。作为院内道路与景观方面的技术专家,郭忠责无旁贷地承担起项目负责人工作。由于杨公堤在西湖景区,不但有交通功能,还有景观、生态保护等功能要求。在郭忠的带领下,项目团队在设计中坚持“淡妆建筑、浓抹生态”理念,以恢复“湖西景区”天人合一、返朴归真、充满野趣的历史风貌为第一追求,按照“保护第一、应保尽保”的原则,切实保护和挖掘利用了其明代文化元素和符号,使西湖得以再现“一湖二塔三岛三堤”的历史风貌,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自然和历史风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杨公堤项目为西湖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创造了有利条件,真正成为全体市民的大公园,荣获2004年度全国十大建设科技成就奖。

在此之后,郭忠作为项目负责人和技术总工先后完成九曜山、万松岭、吉庆山、五老峰、九里松等一系列环西湖隧道群,拓展景区道路骨架,活络景区发展脉络,打通环西湖市政道路,进一步完善了景区内外交通组织,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景区环境品质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完善杭城路网格局 为城市“提速”

凭借着杨公堤项目收获的良好口碑,华东院在杭州交通市政领域逐步打开了局面。郭忠带领着市政交通团队,先后完成了龙井路、天目山路、东新路、登云路、延安路等一系列整治工程,这些在当时都是杭州最大的道路整治项目,以及德胜快速路等杭州过半数快速路网的设计任务,完善杭城路网布置格局,为杭城交通体系“提速”。这其中,紫之隧道的设计建设,无疑是十分浓墨重彩的一笔。

杭州西部连绵的群山间,紫之隧道穿行而过,它是杭城西部南北向的交通主干道,全长14.14公里,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城市隧道群,先后获得鲁班奖、詹天佑奖。钱塘江、西湖名胜古迹、西溪湿地的空间格局,在为杭城带来名胜美景的同时,也带来了地理上的交通阻隔,导致了杭州主城交通网络“第三象限”的长期缺失。在紫之隧道修建以前,由灵溪至九翟山隧道形成的西湖景区道路,是绕城高速至西湖间约7公里范围内唯一的南北向联系通道,该通道交通压力已超过道路的承受能力。紫之隧道的修建,开辟了联系城市西北与西南及南部的新通道,也使景区交通缓了一大口气。

然而在西湖边的群山中修建这样一条交通干线绝非易事。自1999年西湖申遗计划提出后,西湖景区周边的道路建设变得十分敏感,任何可能影响西湖申遗、破坏景区自然环境的项目都会被否决。郭忠明白,要想紫之隧道项目成为现实,隧道设计不仅要具备极强的通过能力,还必须满足极为严格的环保要求,从前期规划开始,他们就全程参与并全力以赴,配合做好紫之隧道的各项前期咨询与论证工作。作为紫之隧道项目的总工程师,他带领团队提出“三隧两桥”的设计方案,完全避开西湖名胜古迹,整个设计没有任何涉及破坏西湖自然景观的地方。

从2010年4月到2013年3月,从隧道的规划、方案的研究、项目建议书、工可、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在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郭忠与他的团队跑现场、画图纸,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地方,攻克隧道浅埋暗挖、大跨度开挖及软土地层超小净距开挖等一系列技术难题。

为了处理好工程与西湖的关系,他们一次次去现场踏勘,那一段路,山山水水已烙印在他们心中,哪里是平坦的,哪里是凹凸的,他们说起来如数家珍。设计工作高峰期的时候,项目团队连续两个星期挑灯夜战至凌晨两三点,每当谈起那段时间,团队成员都颇为感慨:“每个加班的深夜,总可以看到郭忠院长等老总的身影,白天事情一大堆,晚上他们完全可以放下,但他们选择和员工并肩作战。每次他们总是嘱咐女员工早点回家,自己却从不缺席。”

轨道交通“从0到1” 突破不停歇

“中国轨道交通行业至少还有50年的发展前景”,郭忠说道。除了紫之隧道等一批工程外,郭忠带领团队在轨道交通、桥梁等领域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2006年,华东院参与杭州地铁一号线设计,正式进入轨道交通行业,在郭忠等人的努力下,首次将三维技术应用于地铁1号线车站设计。随后的几年里,轨道交通勘测设计和监测业务快速拓展到宁波、福州、成都、深圳、合肥、长沙、南昌等多座城市。期间自然有风雨,也有彩虹。

“虽然轨道交通业务初期受到很多挫折,但我们没有丧失信心,认为所有的困难不外乎是前进道路上或者说是过程中的一点挫折,我们没有被困难吓倒,这些也是我们的内在动力”,关关难过关关过,对于轨道交通专业的热爱,支撑着以郭忠为代表的华东院交通人百折不挠、勇毅前行。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培养了杭州本土首批轨道交通技术力量,为省内外重大市政交通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提供技术保障。

桥梁方面,他作为项目负责人设计的援埃塞俄比亚格特拉立交桥,迄今仍是东非最大规模的全互通立交桥;为建设国内首座在九度烈度地区的大跨径悬索桥——昆明金东大桥,他提出了“漂浮+阻尼器”的结构体系,成功解决了高地震烈度下悬索桥稳定问题,项目获全国公路交通优秀设计一等奖……近年来,郭忠主持参与的工程共获得省部级优秀工程设计奖16项,科技奖7项,编制规范标准4部,取得授权专利4项。

当谈到华东院文化的传承,谈到老一辈华东院人的优秀文化中最值得对年轻一代推崇和发扬的精神时,郭忠说那一定是对工作认真,以及精益求精的严谨态度。“老一辈如张一生、邹思远,还有再远一点的潘家铮等这一代人非常不容易,但他们个人方面考虑的很少,他们考虑是企业的大局,是奉献和贡献。当时华东院的产品,连错别字都没有,老一辈人严谨的工作态度是华东院宝贵的财富。”

在三十八年的工作历程中,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在改革开放的潮头,他追求变革、转型和发展,凭着一股到“大江大河去磨练”的豪迈与韧劲儿,谋新篇、开新局;在世事万变的环境中,他保持认真、严谨、精益求精的态度,奋斗在市政交通行业的前沿,用一项项人们耳熟能详的工程,讲述交通人的使命和情怀;在一项项艰巨的任务和挑战面前,他带领团队“拧成一股绳”,将“集体奋斗、努力拼搏”的精神在团队内部传递,在市政交通领域探索创新、继往开来,打造一支市政交通领域的“铁军”。未来,这支“铁军”还会不断走向四面八方,将幸福之路铺就到世界上的更多地方。

郭忠

西湖杨公堤综合整治工程


紫之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