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全球的密切关注和高度期待中圆满落下帷幕。期间,由中国经济信息社丝路事业部策划制作,与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信息传播局共同推出的《地球·丝路·家园》大型图文集刊登了我院“一带一路”故事并登陆了高峰论坛,华东院再一次成为了各大主流媒体竞相报道的焦点。新华社、中国电力报、浙江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以及所在中国电建集团等,纷纷利用报纸、网站、新媒体平台发布了我院“一带一路”倡议下在海外市场开拓、水电站改造与设备成套、巴基斯坦多个风电总包项目等专题报道,并得到大量转载扩散,“出场率”飙高,成为“一带一路”界的网红爆款。
新华社
3月7日,新华社在官方客户端发布了专题报道《电力项目总包“走出去”推动“一带一路”倡议落地》,报道了我院积极响应国家“走出去”、“一带一路”倡议号召,践行央企责任与担当,不断取得发展新成果,点击量超过了480万。
新华社采访的十余家“走出去”优秀企业入选《地球·丝路·家园》大型图文集,登陆高峰论坛,其中,刊登了我院“一带一路”相关故事。原文转载附后。
中国电力报
4月下旬,中国电力报来院开展“一带一路”电力明星企业调研采访,副院长方滔、时雷鸣接受了专访。5月15日,中国电力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特刊报道了巴基斯坦的“华东院记录”。反映了我院在“立足华东、辐射全国、走向海外”的理念指导下,几年间事业脚步坚实的迈向远方。
5月17日,中国电力报工程周刊报道了我院在柬埔寨、缅甸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承担多个光纤信息传输、通信基础设施和海缆穿境路缆建设,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未来的信息联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电力新闻网
5月10日、15日两天,中国电力新闻网分别刊登了我院一带一路专题报道《破冰启航逆势上扬》和《巴基斯坦的‘华东院记录’》。展示了我院紧跟“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国家倡议下国际化开拓的成功实践。
浙江日报
5月15日,《浙江日报》“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特别报道,刊登了浙江省以华东院为代表的“联盟拓市”企业创新机制,浙江省商务厅组织对外承包商会和对外投资商会座谈会时首次提出“联盟拓市”。报道特别提出,华东院是“联盟拓市”的先行者,我院副院长时雷鸣表示,通过“联盟拓市”这一模式,在设计、采购、施工各个环节中,对接浙江优质企业共同参与项目开发与合作,在加快浙江企业国际产能合作步伐的同时,也使项目推进更快更优。
电建集团要闻
5月12日,电建集团要闻刊登了我院“一带一路”旗舰篇:走得出·走得进·走得好。
建设“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四年来,华东院凭借着独有的优势和与“一带一路”倡议高度契合的发展战略,进行国际市场布局。一带一路倡议下,一个个掷地有声的能源项目,锻造了一个个精品工程的同时,记录了我院“走出去”的发展历程,也折射出“一带一路”带来的这张实实在在的成绩单。“万事开头难”,我院已经迈出了坚实步伐。我们将乘势而上、顺势而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我们,见证“一带一路”,我们,亲历“一带一路”。
《地球·丝路·家园》大型图文集刊登我院“一带一路”故事并登陆了高峰论坛,原文《光明之路发展纽带》(节选)转载如下:
《光明之路发展纽带》(节选)
巴基斯坦 这个孕育了古印度河文明的国度进入二十一世纪仍在为争取光明而苦苦奋斗,停电在这里是司空见惯的事。南部的卡拉奇是巴基斯坦第一大城市,夏天温度最高能达到摄氏45度(华氏113度),直到2010年那里还有一天停电十个小时的痛苦经历,不要说用空调,在用电高峰期的夜晚整个城市经常会陷入一片黑暗。然而短短几年间,在中国兄弟的帮助下,今天的卡拉奇已经成为巴基斯坦少数不再拉闸限电的城市。
距离卡拉奇东北约150公里的荒漠中,一座座白色风机,高擎着伟岸的躯体,挥动轮转的手臂,伴着亘古如斯的万里长风送来源源不断的绿色能源。伫立在风机前,范希姆(Faheem)眼前又浮现出和同事们每天冒着酷暑爬上80多米的高空,在风机塔架平台上一呆就是一天的情形。
范希姆是信德省当地受过高等教育的幸运儿,大学毕业一年多跳槽到中国电建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巴基斯坦风电项目团队,当时正值萨菲尔(Sapphire)风电项目建设高峰期。
作为一名新人,范希姆看到大家埋头苦干,自己还一时找不到方向,心里一度忐忑不安。这时候母亲又生病住院了,他更慌了,既不敢向公司请假,又担心无人照顾的母亲。吊装组的负责人看出了异样,得知原由后,马上给他安排了假期,还申请了慰问金。当慰问金递到范希姆手中时,这个内向的小伙子除了一直说“谢谢、谢谢”,激动地不知该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这件事以后,范希姆很快便融入到了这个团队。大家也越来越喜欢这个肯干勤劳的小伙子。“这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我们的团队很年轻,朝气蓬勃,同事之间像兄弟一样友好,我很喜欢这样的环境。”范希姆每次遇到朋友亲人问他近况时,都会由衷地说。
范希姆加入到风机吊装组后,公司专门安排了经验丰富的员工进行手把手的教学,并请专业机构进行风机攀爬、救援培训。
由于日间天气炎热加上持续大风,不符合吊装作业的条件,吊装团队不得不起早贪黑,和天气抢时间。每天不到凌晨四点就出发就位,机舱吊装时,更是半夜两点就开始等待适合的风速。每次想起这段工作经历,范希姆都很感慨:“那段时间虽然辛苦,但是学到了知识,磨练了意志,很值得。”
面对每天如此高强度的工作,包括数十位巴基斯坦籍工程师在内的整个团队就像是一粒粒活跃的分子,在一起聚合出强大的化学效应,释放出战胜一切困难的正能量,在巴基斯坦的星空下创造出属于他们的奇迹。
2015年11月21日,萨菲尔风电项目52.8MW风电场一次性通过168小时试运行,正式进入商业运行阶段。全场设备可利用率达到99.85%,远超电网85%的要求,创造了当时巴基斯坦所有风电项目的可利用率记录!现在巴基斯坦50%以上风电清洁能源(合计超过330兆瓦)来自电建华院巴基斯坦风电项目团队建成的一座座风机。
电力带来的不仅是生活的改变,更带给一个国家对于发展的信心和力量。这些工程带来光明、能量与信心,带来了共同发展的曙光和希望。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不仅需要解决电力紧缺的问题,更需要发展电力来完成工业化。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大部分国家仍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足三分之一,而大多数非洲国家制造业对GDP的贡献率更是低于15%。实现工业化是许许多多发展中国家改变过度依赖资源和初级产品出口经济模式的必由之路。
07
2025/03
06
2025/03
01
2025/03
17
202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