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院践行“服务工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企业使命纪实

2020.04.16
微信

十多年前,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论诞生地和“美丽乡村”发源地的浙江安吉,我们勘测设计建成了当时亚洲规模最大的安吉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

依托电站建设带动的旅游开发,天荒坪,这个曾经藏于深山名不见经传的贫困小山村,逐渐走上了“人与自然和谐、经济与社会和谐”的绿色发展道路,生动展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成果。

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的上水库,因其处在千米山巅,取名“江南天池”,已经成为国家级旅游景区,就连为电站修建的盘山公路,也成为了“网红”打卡地。

以工程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依靠持续的科技创新,为那些能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工程”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共创人类美好未来,一直是华东院所坚守的设计理念和推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动力。

十多年后,两山理论已经成为广泛共识,华东院也在两山理论的指引下,从安吉出发,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探索之路……

 

是开发者,也是守护者

2005年,“两山”理论在安吉被首次提及的同一年,华东院确定了“服务工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企业使命,回答了华东院存在的终极意义,也点燃了工程技术人员内心的热情和动力。

秉承这样的使命,华东院不断深入思考,如何使工程建设在人类社会需求和自然环境保护之间,保持一种必需的平衡和必要的张力?如何在工程建设中,尽可能减少对自然和社会环境可能带来的局部、短暂不利影响?如何通过工程科技创新和信息化数字化技术产生的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拓展人类生产、生活和发展空间,共同创造更美好的世界?

带着这些思考,我们积极参与全球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我们不仅为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带来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促进当地发展,我们还在积极探索能源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有机结合。

 

我们在对河网生态保护、鱼类栖息生境修复、湿地生态保护等大量研究工作基础上,破解大渡河水网带的环保难题,打造了国内首座绿色环保电站——安谷水电站,创造了水电环保要求最严格的典型工程,成为水电工程生态保护试验场和教育示范基地。
安谷水电站还建成了我国首座仿自然型鱼道工程,保证大渡河和岷江鱼类洄游需求;建成了大渡河下游最大鱼类增制放流站,每年向大渡河投放30万尾珍稀鱼苗;工程还建成国家级的沙湾大渡河湿地公园……每一项工作都是我们对自然的敬畏,对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融合发展的持续努力。

多年来,我们承担了包括世界在建规模最大的白鹤滩水电站在内的国内外100余座大中型水电工程和数百项风电、光伏等新能源项目的环境保护、生态修复等工作,在能源项目环境保护实践中,研究制定了科学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提出了多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新理念和模式,守护绿水青山,让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比肩共行。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我们的执念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华东院就从专注水电工程的勘测设计向城乡建设、生态与环境领域转型,开始了多元化综合性发展之路。但无论领域如何拓展,业务如何变化,“服务工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初心使命从未改变。

我们在绍兴,将防洪工程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从“人河争地”、“还河于民”向“借河兴城”转变,积极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

看到福建永春的桃溪两岸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导致河水污染严重,水患时发,我们建设堤防护岸、开展污染治理、优化市政道路、绿化园林景观……彻底改善400多平方公里桃溪流域的生态环境,有力保障30多万人口的用水安全,保障下游400多万人的用水安全,荣获全国人居环境建设最高荣誉——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我们在深圳茅洲河的综合治理中,采用“一个平台、一个项目、一个目标、一个工程包和全流域统筹、全打包实施/全过程控制、全方位合作、全目标考核”的创新治理模式,提出了128工程措施,彻底褪去臭水河的外壳,沿河两岸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重要发展成果进行全面展示。

我们确信通过对生态环境改善转化的价值不会低于经济开发产生的价值。通过项目的推进,我们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追求上升到“水产城共治、生态生产生活共融”的新目标。

 

我们将一个个水清河畅、梦里水乡的美好蓝图变成现实,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写进每个人的生活,确保各类环境问题都能得到针对性的最优解决方案,最终以人水和谐发展促进区域发展。

我们以构建理想家园为目标,强调生态导向,坚持创新、协调、绿色、经济、美学的高度融合,从规划设计到工程实施落地,始终坚守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

一桥一隧、一房一景,最终呈现的美不仅是表象,更是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浙江高等专科学校奉化校区的设计中,我们运用海绵城市理念,设置雨水收集处理回用系统,经净化处理后用于学校绿化及药用植物浇灌。我们还设计大面积景观湿地,通过“蓄”“渗”减少雨水排放,营造绿色环保节能型校园环境。我们积极应用绿色建材,利用玻璃采光顶、“双源一体式”空调系统、空气源热泵系统等措施集约配置资源。施工过程中,从扬尘治理、建筑余料回收利用、降水收集循环再利用、噪声检测与控制、节能设备使用、现场绿化等方面积极采取环保措施,做到了绿色施工。获得国家优质工程奖

杭州紫之隧道几乎都在西湖边的群山里行走,除了隧道本身的技术难题外,为保护西湖风景,我们在设计中,创新性提出了基于综合环境评价的城市风景区隧道选线技术和城市景区地下立交的设计理念,与路网合理衔接,有效保护了西湖风景区自然风貌。我们还研发了压顶爆破和半毫秒雷管错峰降振组合控制爆破技术,保证了对古建筑影响在规范标准内。工程的建设理念、环保技术,已经成为行业内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的典范。获得了詹天佑、鲁班奖等荣誉。

 

无论是生态保护还是环境整治,无论是城乡规划还是建筑交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我们每一个项目一以贯之的目标,已经成为我们的规划师、设计师、工程师、技术专家、项目经理等所有人固守的思维模式和条件反射,甚至是一种行为习惯。

诞生于新中国第一批水电开发浪潮,成长于改革开放后的山川巨变。“服务工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仿佛是我们与身俱来的责任和使命。

一腔热血、无惧风雨,只为心中执念。

 

为工程注入新的活力

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最持久的力量,也是我们在“服务工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使命感召下,进行科技创新的最大动力。

新世纪初,华东院就开始工程信息化和数字化研发并成功应用到十多个行业领域的数百个项目中十多年艰苦卓绝的努力之后,工程+IT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我们重要的品牌优势之一。值得欣喜的是,这项科技成果目前正推动着中国工程行业转型的车轮加速旋转。

 

作为国内城市级BIM应用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我们深度参与深圳前海数字化建设与管理平台建设,通过无人机倾斜摄影、BIM三维建模等创建地理测绘、工程地质和工程规划三大基础模型,建立起整个前海片区“BIM+GIS一体化电子沙盘”,为未来城市的智慧化管理与服务奠定了重要基础。荣获全球基础设施BE创新大奖。
    目前,我们正以未来社区的理念广泛开展城市的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围绕社区全生活链服务需求,充分发挥工程技术和信息化数字化优势,坚持“人性化、生态化、信息化”,做好未来社区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科学布局邻里中心、教育、健康、创业、建筑、交通、能源、物业和治理等各个板块,体现以人为本和人性关怀的理念,形成可持续的智慧化服务社区生态圈。

这是浙江省提出的”未来社区“的内涵,也是华东院一直坚守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落地。

作为政府和客户信赖的合作伙伴,我们用持续的科技创新为城乡发展提供完整解决方案,直面发展中的各类问题,不断探索与世界对话的方式,不断激发城市魅力和活力,共同探索构建理想家园。

 

科技至上,技术立院,是我们履行企业使命的重要手段,也是我们的灯塔,为我们照亮未来发展之路。

工程造福人类,科技创造未来。

在“两山”理论的指引下,“服务工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企业使命一直促使我们不断攀登工程科技的高峰,为工程注入新的活力,并以此为人类文明迈向新的更高的台阶做出自己的贡献。

未来,我们更加期待同社会各界朋友、合作伙伴共同携手,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共同推动工程科技进步和创新,共同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的上水库

安谷水电站

深圳茅洲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