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18日,第十五届中国城镇水务发展国际研讨会与新技术设备博览会在杭州成功举办。本届大会以“补水污染治理短板,促健康美丽城乡建设”为主题,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国际水协(IWA)中国委员会、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水环境与水生态分会和杭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华东院应邀参展。
作为水环境和水务工程领域的知名品牌,博览会现场,华东院通过108平方米的大面积展位和不断滚动播放的超大电子显示屏,分享了二十余个水源、引水、供水、排水、河湖等业务领域的典型案例,重点介绍了我院在智慧水务和水务工程领域的丰富实施经验和深厚专业积淀,展示了我院在生态环境领域所做的探索努力,吸引了来自政府和水务企业的众多嘉宾莅临我院展位沟通交流。
全国首个流域防洪减灾数字化平台
今年7月,受流域大范围强降雨影响,新安江水库水位持续快速上涨,首次在运营期内开启9孔泄洪,下泄流量每秒达7800立方米,泄洪量半小时相当于一个西湖。在整个过程中,为新安江水库安全调度和钱塘江流域精准防洪保驾护航的,正是华东院研发的钱塘江流域防洪减灾数字化平台。
平台汇聚了全流域1400多个雨量站、2400多座水库以及全省5500多段堤防、9400多条河流、12700多个水闸、17000余件重点抢险物资,及18000多个山塘等数据,涵盖水雨情监测、洪潮预报、防汛形势研判、预警发布、联合调度、抢险支持六大功能模块,推动流域防御洪潮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全国水库的运行管理转型提供新理念、新路径和新标杆。
全国最大水环境综合整治EPC项目
茅洲河是深圳市的第一大河,作为全国最大水环境综合整治EPC项目,茅洲河项目体量巨大,技术难度极高。
2015年,华东院进驻茅洲河,充分发挥“规划引领、数字融合驱动”优势,提出“一个平台、一个目标、一个系统、一个项目三个工程包”的创新治理模式。推动中国治水理念从“单目标、小尺度”走向“全要素统筹、全流域治理”时代,“治水深圳经验”正在成为全国治水样板。
2016年,中国电力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体中标茅洲河流域(宝安片区)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在全方位数据监测调查的基础上,华东院为茅洲河制定了“五位一体,四步推进”的高标准、全方位系统治理方案。
几年下来,茅洲河实现从“一河墨水”到“一江春水”的华丽转变,今年国庆长假茅洲河畔单日游客超过1万人次,为流域经济发展带来新动能,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提供范例。
开拓智慧水务新领域
2019年起,深圳全面推进“排水管理进小区”,实行小区排水管渠专业化、精细化、系统化管养。由华东院承担的福田区排水管网“扫楼清管”及智慧管网监管平台项目,对提升水务精细化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福田区目前唯一的智慧水务监管平台,平台通过排水设施基础信息普查、二三维“GIS+BIM”可视化模型构建、物联感知监测系统建设等,形成覆盖水环境、水安全、水行政三大领域的一站式解决方案,为各项水务工作提供动态感知、智慧分析和调度决策支持。
污水处理厂与湿地公园和谐“共生”
华东院承担EPC总承包的浙江仙居污水处理二期工程,由污水处理厂和人工湿地公园两部分组成,既净化了污水,也为居民提供了休闲游憩的场所。处理后达标的尾水,可直接排至湿地公园的内河中,经湿地公园中景观水系和湿地植被深度净化后,流入当地永安溪,供仙居县内多个区域使用。
华东院BIM三维数字化技术在仙居污水处理二期工程中的应用,使各专业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协同设计,克服传统二维设计中容易出现的“错、漏、碰、缺”等问题,斩获2019年首届全国水利行业BIM应用大赛金奖。通过在厂区顶部空地加装太阳能板,工程实现“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具有较好的节能环保功效。
华东院生态与环境业务已经形成了一支逾1200人的专业团队,涵盖市政、给排水、生态、水工、规划、水文、气象、地质、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土壤学、地理学信息等20余个专业。累计完成1000余个流域生态治理单元和海绵城市试点,河道治理规模超过6000公里,完成引配水、给水处理、工业废水、城市污水处理、海水淡化等200余项水务工程。
作为国内水环境和水务工程领域的知名品牌,华东院依托先进的信息化数字化核心能力,研发了集水环境工程规划设计建设管理、预测模拟分析、研究运营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智慧水务管理系统”,为治水管水提供全生命周期一体化解决方案。
全国首个流域防洪减灾数字化平台
全国最大水环境综合整治EPC项目
福田区排水管网“扫楼清管”及智慧管网监管平台
仙居污水处理二期工程
26
2025/08
26
2025/08
14
2025/08
14
202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