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组织遴选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公布,由华东院总承包的杭州临平文化艺术长廊项目从全国196个申报案例中脱颖而出,成功上榜,成为浙江省获评国家典型案例的三个项目之一。
“有机更新”重焕老城活力
提到“老城”,人们常常联想到的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私搭乱建、房屋长期空置破败的景象。而在杭州,经过“有机更新”的临平老城,绿道樱花绽放,600多米长的文化艺术长廊百花争艳,14个口袋公园各具特色,老旧街道变身整洁宽敞的商业街区……一幅其乐融融、欢声笑语的靓丽图景映入眼帘,已成为独具品质的慢生活区。
2017年,由华东院总承包的杭州临平老城有机更新项目,面对公共设施不全、环境脏乱差、停车难上加难、居民大多想“逃离”老城的现实状况,华东院团队遵循“正视老城的边缘化处境,从功能业态上,生活内容中注入活力”的理念,充分考虑临平老城资源禀赋、经济水平、发展特色等各项因素,对老城进行科学合理的顶层规划,为老城融入阅读、运动、休闲、智慧、展览、教育等一系列功能,通过老城有机更新实践,解决老城多年积攒下来的“老大难”问题。
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新建、改建、立面整治、市政管线整治、道路整治、绿化景观提升等。通过老旧建筑拆除、部分建筑新建、立面综合整治、市政管线序化、道路整治、绿化景观提升等方式,新增建设用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整治面积约3.8万平方米,新建地上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新建地下建筑面积约0.9万平方米,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一轴多点 多元开放
居民身边的文化聚集区
项目在老城核心区域,打造出“一山一水一长廊”的城市空间新格局:北起临平山文化公园,南通上塘古运河,中间临平文化艺术长廊贯通南北,文化艺术长廊通过“形”“音”“书”“画”四个公共文化空间进行串联,形成动静结合的品质文化集聚区。利用“九曲营”“大圆井”等历史遗迹,建成14个“口袋公园”。
文化长廊与“口袋公园”,共同构建了“一轴多点”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格局,建成“5-10-15”分钟的品质文化生活圈层,从根本上改善老城区居民文化生活品质,实现居民共生、文化共生。
临平文化艺术长廊不是一个封闭的区域,而是一个主客共享的开放式公共文化单元。西侧与临平街道综合文化站以及文化艺术培训机构形成呼应,东侧与即将建设的文创街区互联互通,为周边的居民及外来游客带来更加丰富的文化生活体验。
在规划设计中,华东院重视对临平的文化与记忆进行保留。新建的戏曲曲艺交流中心、图书馆、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三组建筑,均是对当地的历史进行认真梳理走访后策划而成,坐落于文化艺术长廊之上。比如,临平小百花越剧团在为民弄已经驻扎40余年,年久失修,本次更新建设了新的社区戏曲交流中心。临平图书馆老馆建于1987年,承载着临平一代人的记忆。本次更新通过景观和建筑的融合,植入山水文化,结合最先进的社区级服务理念,打造网红级的杭州书房,让周围居民在阅读中找到生活的乐趣……
老城的变迁讲述着城市的故事,临平老城通过有机更新,将“旧”的记忆与“新”的理念结合起来,塑造有温度、有底蕴、更便捷的高品质慢生活区,使更多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07
2025/03
06
2025/03
01
2025/03
17
202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