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责任,是攻坚克难时的默契、是平凡岗位上的精益求精。今年,我院评选表彰了2023—2024年度优秀项目部,他们或许身处不同的业务战线,面对各异的挑战与环境,却都以同样的责任、担当、执着勇担使命、勇挑大梁。我们将通过“优秀项目部”系列宣传,挖掘他们的生动故事和先进经验,传承并发扬华东院“责任文化”的精神内核,共同汇聚成企业向前迈进的最坚实力量。愿每一次努力都不被辜负,每一份担当都闪耀光芒。
老挝孟松风电项目:在群山间点亮绿色未来
作者:Chu Tuan Anh(越南籍)/项目ES工程师
2022年2月,我加入老挝孟松风电项目。彼时,项目尚处于早期开发阶段,现场正进行排雷和地质勘察工作。复杂的地形地貌构成了我对这里最初的印象,连绵起伏的山峦和广袤的热带雨林横跨项目的四个区域。
这里是老挝本土少数民族世代的家园,我们将为这里建设一个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可再生能源项目。它作为老挝首个风电项目,生动展现了在一个内陆国家最崎岖的地区,基础设施如何实现发展转型,也展示了一种理念: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可以成为“朋友”。
老挝孟松600MW山地风电项目首批300MW提前投入商业运行
孟松风电项目位于老挝南部的色贡省和阿速坡省,由华东院总承包建设,建设133台风力发电机组、4座115千伏变电站、1座500千伏变电站等,并通过一条27公里长的500千伏输电线路接入越南电网境内500kV线路,这是亚洲首个跨境输电新能源项目。
不难料想,在这样的地方建风电场所面临的挑战必不会少。所有的风机设备都经过数千公里的长途运输,跨越中、泰、老三国,从中国出发,泰国卸船,再经过1200公里的陆运到达位于项目山脚下的换装堆场,然后一路上山前往位于群山之中的项目现场。
山地运输不同于平地,尤其是这种超大设备的运输难度远超想象。车队最前面通常是一台装载机负责开路,最后面则是负责保障的车辆,中间是载有叶片的特种扬举车。84米长的叶片需要不断根据两边地形调整扬举的高度和角度以确保不会发生碰撞。每走过几十米、一百多米就有一个拐弯冒出来,一路上弯弯绕绕不断,每一个弯都仿佛一道关卡,车队就这样缓慢但坚定地穿行在群山中,常常是“走到哪里,住到哪里”。
设备运输走过的这条路就是项目的“生命线”,所有物资、人员都要经这条路运往项目现场。为确保一切顺利,在运输开始前,我们就对地形、运输线路进行了多次实地踏勘和复测,并不断优化路线。这条路原本狭窄坑洼,为了使其满足大型设备运输的需要,我们改造了国道、拓宽了省道,并新建了长达180公里的道路,不仅保障了物资设备顺利进场,也极大便利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出行。
老挝孟松600兆瓦山地风电项目设备运输上山
变幻莫测的天气是孟松项目建设中的另一个挑战。项目名称“Monsoon”(孟松)意为季风,仿佛一道预言:这里的一切都与“风”相关——从猛烈的季风到转动的风机。
受到季风影响,这里雨季长达半年,降雨也极不规律;而一到冬天,受到山地地形的影响,现场又十分寒冷,强风浓雾不断。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工程技术人员精心策划、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因地制宜地安排内外业工作计划,在现场与施工工人并肩作战,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过程中,我们严格遵守安全与劳工福利标准,确保了零工亡事故,达成工程进度、安全生产以及社会与环境可持续性目标,赢得了项目业主及融资方ADB的高度赞赏。
在我们的项目区内,还分布着对土著文化有着重要信仰意义的“神林”,森林中栖息着对保护当地生态多样性有重要意义的生物物种,我们始终要求并培训工程师和施工人员尊重这些自然与文化的瑰宝,要求大家不仅要关注工程进度,更要关心项目对社区、梯田和水源可能产生的影响。
在此过程中,团队中的环境工程师和社区专员们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尽心竭力,确保当地社区和村民哪怕是最微小的投诉都能得到及时、满意的解决。正是这些细致入微的关怀与服务,为项目赢得了当地民众的广泛信任与满意。令人欣慰的是,我们走访的大多数当地居民都表示相信孟松项目能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更有希望。
我想我们与当地民众相处的方式,才是最终决定孟松项目被视为一片冰冷风机组成的工业景观,还是一座倾注心血、热情且带来变革的丰碑的关键。我们坚信,建设一个项目不仅是完成其物理和技术层面的工作,而更像是在书写一个故事,我们负责任的行为和共同的努力,终将惠及当地社区,滋养自然环境、改善生计并唤醒文化活力。我相信,孟松风电项目已成功谱写了这样一个鼓舞人心的故事。这绝非终点,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我们整个国际业务的缩影——充满了挑战,但更孕育着无限可能。
当地时间2024年9月28日至9月29日,项目部参与承办“孟松杯”足球友谊赛来自色贡省及阿速坡省的16支队伍参赛,
参赛队员来自老挝、泰国、越南、巴基斯坦、印度及中国等6个国家,加强了民间体育文化交流
19
2025/09
21
2025/08
25
2025/07
06
2025/06